淮南壽縣小甸鎮楊圩村:“4323”模式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
“小甸鎮楊圩村由一個落后村,發展到2020年的村集體經濟年收入逾60余萬元的先進村,是全鎮2020年度唯一一個村集體經濟收入超過60萬元以上的村,您要好好采訪一下。”12月20日,記者在壽縣小甸鎮采訪時,該鎮黨委書記戴維紀告訴記者。
小甸鎮是安徽省第一面黨旗升起的地方,具有紅色基因,近年來,楊圩村結合村情實際注冊成立村股份經濟合作社,核定資源資產408萬元,該村結合實際,將“黨建+”的理念有機融合到精準扶貧、精準脫貧中來,大力調整農產業結構,著力發展“一村一品”,探索出“黨建+”促產業發展的模式,通過在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上爭資金、做文章、找出路,創新“4323”工作模式(即用好“四人”,健立“三制”,盤活“兩資”,做活“三變”),村集體經濟逐步壯大,“村社合一”工作得到有力推動,村集體經濟迅猛發展,年收入突破60萬元,探索出了一條可借鑒有啟示意義的新路子。
用好“四類人”配強隊伍
精挑“當家人”。 2018年11月,鎮黨委派衛健辦主任張宇到村任書記,在淮南市委政法委駐村扶貧工作隊的大力支持下,村黨總支把村兩委組織建設擺在首位,堅持以黨建為引領,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核心引領作用。
配強“駐村人”。依托村里豐富的土地資源,將盤活土地,發展特色種養殖作為支柱產業,市委政法委派駐以王濤隊長為首干部作為駐村隊員,幫助村“兩委”和股份經濟合作社理清發展思路,謀定發展布局。
選準“接班人”。村黨總支把村兩委組織建設擺在首位,解放思想,擴大視野,在外出務工優秀青年、本地個體創業成功人員、農業致富帶頭人中選拔5名人員,作為村兩委后備干部培養。大力在年齡輕、文化高、有致富本領的優秀分子中培養、發展黨員。2018年以來培養了2名年輕人加入黨組織,并新發展了2名預備黨員,培養9名入黨積極分子。村兩委干部、黨員隊伍年齡、文化結構大為改善,較好地解決了“有人干事”的問題。
育強“帶頭人”。搭建扶貧車間、創業地基、村級電商等創業平臺,引導“鳳還巢”、鼓勵和扶持農村知識青年、農民工及鄉賢人士返鄉創業帶富。采取“村合作社+農戶”的傳幫帶以及組織實訓等方式,培育農業科技有限公司、環保科技有限公司、電子商務有限公司、瓜蔞基地、土雞養殖基地、扶貧車間、種養殖能手等創業帶富人員共30余名。
健立“三制”規范管理
健立運行管理機制。通過總部領辦股份經濟合作社,村“兩委”班子成員和村級集體經濟組織管理人員實行雙向進入、交叉任職,選優配強股份經濟合作社以及旗下有限責任公司、不斷規范完善村級管理機制。
健立利益聯結機制。實施合作社純利潤的5%作為村兩委及合作社管理人員績效獎金,剩余部分60%用于股東分紅,30%作為合作社備用積金(滾動發展產業資金),5%作為村集體公益事業基金的利益聯結機制,合作社發展成效直接同村支兩委、經營管理人員、合作社成員的利益掛鉤,提高其參與合作社經營管理的積極性和主動性,為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提供制度保障。
健立民主監督機制。實行民主決策制度和獨立財務管理,聘請專業財務人員進行財務管理,同時合作社監事會、村委監督委員會、民生監督員加強對合作社運行情況和財務管理的監督,定期將各項經濟往來、費用開支、財務計劃、承包合同、分配方案等向社員進行公示公開,自覺接受監督,保障社員的知情權和監督權。
盤活“兩資”激活動能
盤活土地資源。由村股份經濟合作社作為經營主體實施,按照市場經濟規則,吸收工商資本加入,成立代耕代種服務隊,實施統一的代管生產經營。按季托管。根據我們楊圩村秋季棄耕拋荒面積較大的實際問題,集中、就近、連片選擇地塊4000余畝(接近全村土地面積的50%)作為試點,由村委會與農戶簽訂合同,將秋季棄耕拋荒土地集中起來流轉給工商大戶,工商大戶再將流轉來的土地交我們土地三變改革后成立的“村股份制經濟合作社”代耕代種,全程社會化服務。次年春季還給農戶自行耕種,秋季再續代耕代種。“代耕代種”。服務對象主要是種田大戶、外出務工以及老弱病殘沒有勞動能力的耕地承包經營戶,以“代耕代種”形式提供一站式全程機械化社會生產服務。轉變了秋季拋荒以及粗放種植的傳統方式,農民不用流轉土地,也可實現適度規模經營。采取不支付土地流轉金的方式與農戶簽訂“代耕代種”協議,一季一簽,為農民“代耕代種”小麥或者油菜。
盤活扶持資金。積極謀劃產業發展和爭取項目資金,統籌扶持資金390萬余元,采取資金入股分紅模式,扶持帶富能人和產業龍頭企業,大力發展產業。2019年5月,村投入103元,引進外地資金、人才和技術,建設村優質瓜蔞特色種植基地230畝,63戶農民通過土地入股,成為合作社經營主體。基地帶動貧困人口就業3000人次,每戶可實現增收7000元,村集體增收16萬元。村投入12萬元,對村集體60千瓦光伏電站增容擴建至80千瓦,每年可為村集體增加收入2萬元。此外,村集體還建設了17.16千瓦自發自用光伏電站(光伏車棚),每年可為村集體增收1.5萬元。村投入73萬元和62萬元,建設村優質肉雞養殖基地,引導“鳳還巢”,吸引域外投資60余萬元,建起了村特色種養業產業園,優質肉雞、土雞蛋、黃鱔、小龍蝦、瓜蔞等一大批特色農副產品將成為引領村群眾致富的主導產業,村集體每年可增收11.8萬元。著重發展特色種養業,在夯實主導產業發展的同時,壯大村集體經濟。2016年以來,村集體經濟由2.7萬起步,發展到2020年底,村集體經濟收入已超過60萬元,連續逐年翻番,成為小甸鎮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提供了示范和樣板。
做活“三變”多元發展
鄉賢變農民。以“鳳還巢”為重點,村“兩委”積極與村在外政屆和商界的成功人士對接,下層農村,成為農村新型職業農民隊伍。近年來,隨著農村精壯勞動力大量外出務工,農村土地無人耕種、管理粗放、甚至拋荒的現象越來越突出。不少專業大戶、專業合作社和龍頭企業想擴大生產規模,一些工商資本想投資農業,卻無法及時把農民不種的土地流轉過來。有田無人種、有人無田種的問題并存,造成了耕地資源極大的浪費。無論是發展現代農業,還是下步的鄉村振興,培育新的農業生產主體迫在眉急。鄉賢們能解決擺在我們面前的“誰來種田”、“怎么種田”農業難題。我村農業統一經營,土地托管工作已進入發展期,培育新型的農業生產主體,來推動規模化經營發展。
線下變線上。壽縣小甸鎮楊圩村級電商堅持為本村村民提供一站式電商服務,充分發揮服務站的“代賣代買、便民服務、快遞收發、信息上報、金融服務、業務宣傳”六大功能,同時結合本村實際,圍繞“一村一品”產業定位,按照“互聯網+紅色旅游+特色農品”發展定位,計劃用三年時間,將楊圩村打造成為小甸鎮的“家禽供應基地”和“有機糧倉”。服務站收集全鎮農特產品30余種,精選原生態蝦稻米、楊圩瓜蔞子、小磨麻油、鮮活家禽、農家咸貨、正宗土雞蛋等,形成“網貨”,所有農產品線下體驗、線下品嘗和線上下單購買。
農產品上行以來以網上銷售16422單,交易額846100元,力爭2020年底實現100萬的目標。
產品變商品。積極發展訂單農業、訂單農產品,引導和激勵群眾從事農特產品、蝦田大米、高粱、油菜、青儲玉米和優質小麥等,300余戶1500余名農戶跟隨村集體發展農特產品加工和銷售,依托電商、農場、經銷公司以及流通組織推動農家產品變商品,實現增收致富。
